欢迎访问广安市红十字会网站
广安第三例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者,都有什么感人的故事
时间:2022-04-19 12:41:45 来源:广安日报 作者:许婷
“你好,请进。”随着敲门声响,他起身相迎,热情招呼客人在沙发上坐下。青春阳光、绅士友善,这是初见张粤时,他给记者留下的印象。
张粤,男,广安武胜人,1995年出生,中共党员,现任广安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一级科员。自2014年开始第一次无偿献血以来,他始终保持乐于助人的精神,先后累计无偿献血11次,并于2021年5月10日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,成为全市第三例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者。
“因为被别人照亮,也想成为光照亮其他人”
“没有什么特别的缘由,就是有时候看到新闻报道哪里缺血这类新闻,就觉得献血能够帮助别人,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,再加上我小时候也经常受到别人的帮助,所以也想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。”说到为什么帮助别人,张粤如此说道。
由于父母常年在外,张粤小时候在亲戚家长大,从小受到热心人帮助的他便养成了懂得感恩、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。他说,虽然被人帮助是一件幸运的事,但是能帮助到别人感觉更棒。
怀着如此心情,张粤在18岁时送了自己一份特别的“成年礼”——献血。“那是2014年,在武胜步行街献血屋进行的一次献血。还是挺紧张的,针头有那么粗,抽到后半段的时候手臂还有些发凉。”谈起第一次献血,张粤仍历历在目。
张粤告诉记者,因为是第一次献血,工作人员建议他少献一点。“当时献了300ml,之后还拿到了献血证,觉得很有意义。”张粤笑道。
“献全血、成分血能帮助很多人,加入骨髓库能帮助更多人”
18岁的第一次献血,让张粤感受到了奉献的快乐。从那以后,他便“一发不可收拾”,从最开始的半血、全血,到成分血,再到后面的造血干细胞,他都毫无顾虑。
张粤坦言,他没有主动跟父母说过自己献血的事,直到2016年9月的那个暑假。“当时放假回家,爸妈在我的奖状、证书里面看到了献血证才知道我在献血。幸运的是,他们想到是做好事,就没有说什么。”张粤回忆道。
在父母默许的情况下,张粤更加坚定了献血助人的想法。其间,他还在2017年12月接触了成分血捐献,2019年加入了中华骨髓库。
“那是在自贡上大学的时候,在自贡市中心血站,当时听工作人员说血小板紧缺,建议捐成分血,捐成分血身体恢复起来也比捐全血要快一些。”张粤回忆道。
后来,随着张粤所在的学校从自贡校区搬到宜宾校区,他献血的地方也由自贡辗转到了宜宾。那一年是2019年,正值张粤大四。同年3月,他一如往常在宜宾市中心血站献成分血的时候,被工作人员告知其血液质量好,并在工作人员的建议下加入了中华骨髓库,进行了现场采样。
“既然献全血、成分血就已经能够帮助很多人了,加入骨髓库可以帮助更多的人,更有意义。”张粤笑道,在那段时间里,自己还时常担心能否成功“入库”。
“救的不止是一个人,而是一个家庭”
2019年,毕业后的张粤成功进入选调生序列,并在龙台镇顺利就职,后到区人大常委会工作。“上班后因为脱贫攻坚工作较忙,那一年就没怎么献血。”张粤说道。
2021年2月19日,一个意外的电话打破了张粤的“平静生活”。“那天四川省红十字会打来电话,说有一位白血病患者与我初步配型成功,问我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。”张粤说,既然初配成功了,有可能就真的能帮到别人,为什么不去呢?
对于张粤来说,这是幸运、是特别的缘分,但对他的家人和女朋友来说却不然。
“匹配的概率不高,体检也不一定能过。”“现在那一位患者知道有人可以救他了,有了希望,你忍心让别人失望吗?”面对家人和女朋友的担忧,张粤坚持做思想工作,最后终于成功说服。
2021年3月至4月,张粤先后到成都进行了高分辨检测和体检,并成功通过。5月10日,正式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。普通人采集只需要3个小时,但由于受供者体重基数较大,张粤采集了5个多小时。因张粤自身原因,一睡觉血压就会降低,整个采集期间,张粤不能上厕所也不能睡觉。经过5个多小时的采集后,270ml造血干细胞从张粤的血液中分离出来,成功为另一个生命、另一个家庭送去了希望。
回想起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经历,让张粤难以忘记的除了采集中身体上的变化,还有受供者的那封手写感谢信。“当时读完就很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真的救了一个人,救了一个家庭。”张粤表示,虽与他从未见过面,但看了那封信后备受感动。“虽然自己的力量不大,但只要能够帮助到别人,哪怕是微小的,也很高兴。未来,会继续坚持初心走下去。”张粤说。